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跨越历史现实的审美意境和张力——电影《让这首歌作证》观后

时间:2022-12-14 10:43:43文章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电影《让这首歌作证》剧照。河北电影制片厂供图
 
  电影《让这首歌作证》讲述了河北省平山籍音乐家曹火星谱写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历程,及其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勇前行的故事。

  当下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年龄大的观众经过多年学习和熏陶,知识积累丰厚,看问题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稍有瑕疵,就难以逃过他们的双眼。如何让早已被各种粗制滥造的“神剧”倒了胃口的这些老观众,对新作品重新建立信心?另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崇尚时尚,喜欢追随新潮,希望看到“国际范儿”的作品。因而《让这首歌作证》如何兼顾不同年龄段的审美需求,如何兼顾历史和现实,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片别出心裁地由也门撤侨行动切入,开头便营造出一种极为紧张的气氛,接着泪点连爆,推出第一个小高潮,可谓先声夺人。随后,笔锋一转,导入历史,随着历史进程中人物命运和有关故事的拓展,剧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坐在电影院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一时间难以从影片的气氛中走出来。可以说该片是河北电影人一次崭新的探索,其主要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影片深深地扎根于火热而又充满激情的革命斗争当中,生动演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背景和过程,犹如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竟然大言不惭地鼓吹只有国民党才能救中国,希望借此加强其统治。随即,中国共产党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宣传战,明确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如何将这个革命的真理传递到广大民众中去呢?这是历史和时代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难题。1943年10月,19岁的曹火星在民间艺术“霸王鞭”的节奏中,受到启发,捕捉到了创作灵感,很快谱写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歌名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由于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这首歌曲得以迅速传播开来。该片在反映歌曲创作过程的同时,着重刻画曹火星和他哥哥曹岱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谓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的缩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力的历史见证。

  其次,影片紧扣时代脉搏,从现实出发,通过回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及有关人物的遭遇和命运,通过铁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来演绎并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谛。影片抚今追昔,立足当代,反思历史,发人深省,催人泪下,令观众不仅为新中国骄傲,更为新时代自豪。电影中精雕细刻的是兄弟俩的矛盾焦点。在国民党军中任职的哥哥曹岱,虽然同样喜欢甚至精通音乐,但是由于他顽固地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因而始终反对这首可能殃及家人的歌曲。于是电影就在波澜起伏、你死我活的军事斗争中,紧紧围绕这首歌曲及其对主角历史命运的影响,深入细致地刻画兄弟俩之间的性格冲突和矛盾斗争,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性命攸关、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最后,还是回到片头所揭示的,败退台湾的哥哥曹岱,其孙儿曹希飞在也门撤侨行动中,由于得到祖国的救援才得以生还,跨越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由此冰释。

  最后,影片着力打造开放式视觉意境,强化审美体验和张力。为了照顾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打造新时代电影精品力作,影片除了大量采用各种流行元素、表现符号及表现手法之外,在营造审美意境上也下足了功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影片通过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层层递进地推进故事,打造逼真的历史场景和开放式的审美意境,使整部作品始终都富有历史亲和力、审美张力,并给观众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弹性;层层深入地引导观众在新审美体验的愉悦中,自发地思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中蕴含的历史和现实。

  影片力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令观众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逐渐深化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既净化了灵魂,又纯净了思想和感情,天然去雕饰毫无说教之嫌。笔者认为,这既是作品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创作人员对观众的信任。应该说,这是该片的高明之处,也是有所超越之处。

  (朱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