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将军的使命——中国的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

时间:2023-09-15 10:36:34文章来源: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滔滔古槐河,发源嶂石岩。这里至今仍在回荡着张蕴钰将军的故事。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农村青年成为中国的第一任“核司令”呢?

  一

  “八年抗战,淮海鏖兵,长江飞渡,上甘岭前令美帝丧胆;辽东演军,西陲踏勘,戈壁马兰,蘑菇云腾挺中华脊梁。”品读着中国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的诗词,看着书页中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站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凝视着原子弹爆炸后高大铁塔熔成的赤色毛铁。笔者怀着对将军的崇敬之情,采访了他的儿子张旅天。

  “父亲只是几十万大军中的一员,这件事,不能过多宣扬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张旅天说的“这件事”,就是张蕴钰恪守“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诺言,在罗布泊建立起中国第一座核试验基地。

  “父亲20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深重的民族仇恨激励着他,参军打日本!”

  “晚年的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脑子要勤。从山村青年到军队将帅,父亲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善学,能创造性地去工作。他进入部队后,没进过国家的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党校,靠的全是自学。”张旅天自豪地说:“父亲说过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了上甘岭,一个是搞了核试验。”

  翻阅历史,在1952年朝鲜战场上,时任十五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在上甘岭依托“坑道城”,使美军受到重创。1964年10月16日,十年磨一剑的张蕴钰用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斩断了12年来架在中华民族脖颈上的“核”大棒。

  “当时父亲深叹: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原子弹了。毛主席说得对啊,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搞核武器这段经历,应该说是父亲人生当中最精彩的,但也是他和战士们最难的几年。”张旅天沉思着,“我把父亲的经历总结了五点:找了个好场地,带出个好队伍,打了个好基础,立了个好传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一个电话,便改变了父亲的后半生。”张旅天说。“1958年‘八一’节刚过,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陈赓大将告诉父亲,希望他去建原子靶场。这是一个陌生的挑战,父亲没想到人生的一次转型,是搞国防科研。”

  上任的第二天,4名苏联专家就给了张蕴钰一个大难题。专家们说,核试验爆心位置已经定了,位于敦煌西北120公里处。从零开始的张蕴钰,并没有盲从。原子弹威力那么大,靶场设在敦煌西北120公里处,断崖上的洞窟,周边的鸣沙山和汉长城,也要毁于一旦吗?更何况还有附近的居民点。

  原子弹是为了保和平,而不是造危害,张蕴钰安排部队继续往沙漠腹地寻找合适的原子靶场地址,自己回京向陈赓进行请示。为此中央决定重新选场“死亡之海”罗布泊。

  张蕴钰,用自己的责任与真情,为核事业的起步“找了个好场地”。

  三

  “1961年夏,父亲带我去他工作的地方。坐了3天的火车后,又坐着吉普车在戈壁滩搓板路上奔波了一天,颠得身架都快散了才到基地。”张旅天谈起第一次去马兰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有车接送尚且如此,父亲他们当年在大漠中搜索马兰,又是何等的煎熬与劳累!”

  1958年12月18日,张蕴钰一行20余人分乘4辆吉普车和两辆运输车,组成一支精干的勘察小分队,直奔罗布泊。经过3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找到水源地——孔雀河,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部有天山、南部有阿尔金山。张蕴钰认定这块古代僧侣说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唯以死人骷骨为标志耳”的地方,正是最适合核试验的“风水宝地”。

  一路上,张蕴钰忘不了战士们绝望的眼神。他们承受不了日复一日的前进却不知在探寻什么。为了保密,张蕴钰仅说了句“顽强的马兰花召唤咱们在这安营扎寨!”

  在马兰,搞工程建设的官兵们,又陷入这样的境遇。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没怕过,回到祖国后他们没顾虑过,连生死的消息都没跟爹娘说一声,就直接从回国的那列火车换到了西去的这列火车上。可是,他身为司令员也必须保密啊!

  难啊!张蕴钰在母亲去世时都没回来,请亲戚代他安葬了老母亲。后来才知道他当时正负责搞原子弹!

  因为保密,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岂能双全!

  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正式批准罗布泊为核试验基地,命名为马兰基地。在保密允许的情况下,告知全体官兵:建造原子靶场,为发射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做准备。

  张蕴钰,用自己的理解与大义,为核事业的发展“带出个好队伍”。

  四

  “当我看到一群满身尘土的人活跃在工地上,我觉得父亲——他们马兰人就像是一队天边的骆驼。后来,著名画家关维兴送过父亲一幅水粉画,就是行走在戈壁滩上的骆驼。”“他们马兰人”这个称呼,让人们明白了张蕴钰在大漠里的那份坚守。

  1960年初,马兰核试验基地大规模建设正式开始。也是那一年,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中国又遭遇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原子弹研究面临“下马”的危险。

  也如在采访张旅天时,他所说的:“父亲坚持要搞原子弹,但是父亲到底怎么跟上级沟通的,此时已无从说起。”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也在关注一部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我们权且引用剧中“张司令”的话,去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中华民族是个泱泱大国,是个礼仪之邦。大国不能没有重器!”

  “原子弹是什么?是驱敌于门外的利剑,我们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再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

  随后基地进入了难以想象的艰苦期,大家只能住在“地窝子”里。在张蕴钰的心里,马兰就是自己养大的孩子,他没有理由放下。

  党中央“一年建成,越快越好”的指示,更是给张蕴钰和五万官兵注入了动力:从1962年到1963年,修筑公路540多公里,建起基地机关办公大楼、宿舍、学校、自来水厂、电厂等建筑设施,打成14眼水井,甚至还建成一座88万平方米的简易机场。1963年年底,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完成所有建设。一座马兰城在“死亡之海”拔地而起,核试验基地的指挥、通信、监控、检测、观察等设施均建成并测试完毕!

  张蕴钰,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为核事业的发展“打了个好基础”。

  五

  2008年,马兰基地50周年时,张蕴钰正住院,病床上的他不忘马兰,写下一首藏头诗作为贺信:马踏西陲,兰花问早。精心梳妆五十载,神韵世人晓。基业再兴,地阔天高,喜看马兰新一代,盛世创业豪。张旅天说:“父亲直至生命结束,他嘴里念叨的还是‘300万吨,300万吨’,那是氢弹当时爆炸的当量。祖国的核事业已经融入父亲的生命之中。”

  1963年三四月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爆心位置确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落在张蕴钰肩上,进行爆心铁塔的设计和建设,设计为102米高。当时中国最高的铁塔是广州90米的对外广播发射塔,难度可想而知。

  张蕴钰秉着尊重科技人员、按科技规律办事的原则,1964年6月26日,百米铁塔在爆心点拔地而起。犹如高大帅气的新郎,做好了迎娶原子弹的准备。

  毛泽东指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周恩来批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定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

  倒计时开始了。10月15日晚20点,原子弹成功吊上102米塔顶;16日早7点,距离爆炸还有8个小时,张蕴钰带着启动引爆台的钥匙,随着插接雷管的六名同志,坐着吊篮上到了铁塔上的爆室;雷管安装完成后,张蕴钰最后签了字。

  张蕴钰,这个马兰基地的司令员,是最后撤离爆心的,当他来到距爆心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的时候,离“爆炸”已经不到20分钟了。

  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蘑菇云腾空,当巨大火球映入张蕴钰的眼帘时,防护墨镜后的双眼涌出两行积蓄已久的热泪。

  中国有自己的原子弹了!

  张蕴钰,用自己对科技事业的转变与尊重,为核事业的发展“立了个好传统”。

  六

  “父亲认为,乡亲们解决不了的事,他都有责任帮着去完成!”忆起张蕴钰将军对赞皇家乡的情怀时,张旅天斩钉截铁地说。

  提起张蕴钰将军,赞皇县县委原副书记、政协原主席秦三梅真是快人快语,“赞皇发展缓慢,张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邀请曾任国防部长的秦基伟书写‘嶂石岩’,助力发展嶂石岩的旅游业。”

  “1988年张将军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直接将国家奖励4000元捐给村里的小学做了桌椅、买了图书。”村主任李爱祥回忆起往事依然是神采飞扬。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病床上的张将军为灾区捐款2000元,交纳特殊党费8000元。”赞皇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郝振子说。
 
  “张将军的墓碑就竖立在嶂石岩,他又回到了当年打游击战的地方。……”秦三梅哽咽起来。

  张蕴钰悄然化作一座山峰,用宽广的胸怀、有力的臂膀守护着家乡的山山水水。

  张蕴钰,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和平、家乡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朱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