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忆祖父李狄三——仰望那条漫长的路

时间:2024-05-24 14:54:40文章来源:

  编者按

  这是一条有起点有终点,却很难画出连接线的漫漫行军路。

  1950年,一支由7个民族136名官兵组成的连队,担负起“从新疆进军西藏”的任务,克服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徒步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等多座大山,到达藏北高原阿里地区。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短短1年间,这支队伍中的63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

  这支连队,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连队的党代表、总指挥李狄三。

  作为李狄三的长孙,河北省无极县退休干部李惠军,一直为祖父带领这支英雄连队“挺进!挺进!挺进!”的故事深深着迷。他曾多次来到阿里,从当地群众、祖父战友口中,了解“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事迹。他和家人多年来致力于收集与祖父有关的资料,把弘扬先遣连官兵的英雄精神,作为家族成员的责任。

  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李惠军的讲述。
 
  “家训”无声

  我的祖父李狄三,出生在河北省无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参军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历次重大战役,9次负伤。听家里老人说,参加革命后,祖父从没有回过家,但会给家里写信。

  1950年的一天,家中收到祖父的一封信。信中说他要去西藏阿里,解放藏族同胞,以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方便给家里写信。祖父特意在信中嘱咐全家:“要跟着共产党走。”

  从那以后,家里失去祖父的音讯,直到1960年,在天津当兵的堂叔李五贞从《解放军文艺》上看到时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左齐撰写的回忆文章,才知道祖父牺牲在阿里已有9年。

  从左齐那篇回忆文章和后来的媒体报道中,家人们读到祖父因饥饿和高原病牺牲前,在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给时任先遣连正副连长曹海林、彭清云的信——
 
  海林、清云同志:

  我可能很快就要走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帮助处理。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送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衣服烂得很厉害。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

  给你们敬礼!
 
  信中提到的“五斗”,就是我的父亲李五斗。遗憾的是,父亲和曾祖母没能收到祖父留下的那些物品——战友们转送祖父遗物途中突遇泥石流,所有物品都被冲走。

  1951年5月,祖父牺牲在藏北高原时,父亲李五斗只有15岁。这些年,尽管我们家许多家庭成员没有见过祖父,但人人都能从他最后的嘱托中,感受到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对母亲的拳拳孝心。祖父在最后一封家信中写下的那句“要跟着共产党走”,也成为我们家无声的“家训”。

  谨遵“家训”,父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个人要求。我们姐弟五人中,有两人先后进藏工作。祖父的曾孙辈中,有两人参军。

  进藏路遥

  1979年,祖父牺牲28年后,我从家乡出发,辗转新疆乌鲁木齐、叶城,前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工作。那段行程,走了近1个月。

  我清楚记得,乘火车抵达乌鲁木齐换乘时,我已经很疲累,身体像散了架似的。没想到,这只是开始。从叶城坐车前往阿里,一路的颠簸加上高原反应,让我头晕眼花、胸口发闷,好几次忍不住吐了出来。幸好一位藏族群众把座位让给我半躺着,才勉强得以支撑。

  我和那位藏族群众聊天,提起祖父是李狄三,他很是吃惊,随后称赞道:“他是个大英雄!”我们开始聊起当时各自所了解的祖父带领先遣连长途行军的故事。

  当年出发不久,先遣连依据一张地图,利用指南针边侦察边前进,穿过“昆仑第一虎口”——赛虎拉姆大石峡,进入人迹罕至的昆仑山深处。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行军,他们面对严酷的考验:身上的皮袄像一层薄薄的牛皮纸;严重的缺氧,让人好似呼不出憋在胸口的那口气,又吸不进急需的那口气;冰雹风雪过后,高原强烈的日照让许多官兵患上雪盲症,看不清前方的路,只能拉着马尾巴勉强往前走。

  祖父召集干部开会,发动大家想办法、出主意,摸索出许多还算管用的办法:用雪敷眼睛止痛,用锅底灰涂抹眼周防雪盲,把背包带紧紧捆在头上克服因缺氧导致的头疼……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一路上和那位热心的藏族群众聊着天,如果不是乘坐车辆,我的进藏之旅该有多么难熬。去年,弟弟李会田应纪录片《英雄先遣连》摄制组邀请,前往先遣连当年途经之处参与拍摄时,仅仅徒步走了一小段路,就感到头重脚轻、呼吸急促。难以想象,当年先遣连条件那么有限,是什么让他们用血肉之躯与冰山雪峰较量,并最终让藏北高原的蓝天下,第一次飘扬人民军队的旗帜?

  到阿里工作不久,我到狮泉河烈士陵园祭奠祖父和牺牲的先遣连官兵时,遇到祖父的战友、第二批进藏的老战士马占山。那天,他流着眼泪向我讲起他所知道的先遣连故事——

  到达新疆、西藏的界山达坂时,先遣连人困马乏,半数以上的官兵出现比较严重的冻伤。夜晚,山谷燃起一堆篝火,祖父组织全连20多名党员,召开进入阿里前最后一次党员大会。他严肃地说:“同志们,现在召开党员大会,主要议题是研究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稳定部队情绪,坚定信心……现在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在座的都是共产党员,如果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红军长征时又是草地又是雪山,敌人前面打后面追,咱们都过来了,难道还翻不过界山吗?”会上,先遣连的党员纷纷向党支部要任务,表示要背着伤员过雪山。

  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我想,这就是先遣连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

  血脉赓续

  这些年来,关于祖父和“进藏英雄先遣连”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们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在对那段往事的追寻中,祖父战友和藏族群众对祖父的那份崇敬,一次次触动我们的心弦。

  1977年,姐姐李惠聪到阿里参加工作后,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提起自己的祖父是李狄三。一位藏族老阿爸不知怎么得知消息,专程打听到姐姐工作的医院,一定要送她一大卷羊毛线。那位老阿爸告诉姐姐,他当年见过祖父,对先遣连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的贡献充满感激。老阿爸还提到,祖父牺牲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按照传统习俗,不唱歌、不舞蹈、不洗澡、不饮酒,以表敬意。

  1989年秋天,曾任先遣连指导员的李子祥专程到无极县祭奠祖父。在我们家的老宅前,看到祖父当年亲手种下的一棵老枣树长得枝繁叶茂,果实挂满枝头,这位双手有5根手指截肢的老兵激动不已,扶着枣树失声痛哭。

  后来,我们了解到李子祥失去那5根手指的经过。先遣连翻过界山达坂进入阿里后,一天李子祥带着一名战士外出执行任务,见天色已晚,就地刨了个雪坑睡下。半夜醒来,他发现手指关节肿胀、指甲发紫,心想:“坏了!手冻坏了。”回到宿营地,手指慢慢暖和过来后,他仔细检查双手,发现10根手指上有19处冻伤。

  “十指连心啊!夜里我疼痛难忍,可不敢喊,也不敢哭。”李子祥对我们说,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叫,这是部队的规矩,指导员要为官兵做出榜样。

  藏族老阿爸、李子祥和许多亲历者的讲述,让祖父和先遣连官兵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愈发清晰。为弘扬他们的精神,我们把收集到的第一手口述资料、照片等加以整理,制作成演示文档,带到一个个宣讲现场。截至目前,我们姐弟共为各界群众开展了110多场红色宣讲。

  让我们尤为欣慰的是,这些年全社会树立起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无极县修建了李狄三烈士公园,在我们家的老宅附近设立李狄三事迹展览室,两处纪念设施均成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干部群众前去参观。县委县政府通过组织李狄三及“进藏英雄先遣连”事迹报告会、编排情景剧等方式,广泛开展纪念活动,弘扬英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清明节,我和家人回到老宅。祖父亲手种下的那棵老枣树,正舒枝展叶。静立树下,我默默对祖父吐露心声:请放心,您的后代会追随您的足迹,永远信仰您的信仰。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文章原标题《仰望那条漫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