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接管—发还—公私合营,这个工厂的经历是我党开展城市工作的重要见证

时间:2019-03-21 10:11:15文章来源:

  在石家庄裕华路地道桥东南角,曾有一大片工业厂区,这便是石家庄棉纺七厂既大兴纱厂。从石家庄解放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兴纱厂有过一段“接管—发还—公私合营”的传奇经历,成为我党开展城市工作的重要见证。
 
大兴纱厂老照片

政府接管:发动工人恢复生产
  1921年,湖北人徐荣廷在石家庄筹建大兴纱厂,自此开创了石家庄机器纺纱的历史。大兴纱厂是当时华北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纺织企业,代表了华北地区纺织企业的最高水平。
  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饱受战火的大兴纱厂处在崩溃边缘,“主持人逃匿,无人负责,资本性质模糊,股东情况不明”。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维持工人生活,保护工业基础,遂于接管”。
  由于国民党飞机连续轰炸,大兴纱厂车间、仓库及办公室起火,烧了七天七夜,损失惨重。解放军和大兴纱厂的干部职工全力抢救,运出了不少机器设备和库存纱布。为了分散目标,他们还建立了几个分厂。到了1948年初,厂房的修复工作基本完工,1月18日,第一台细纱机开动了。

 
大兴纱厂工人抢运机器

  人民政府在人、财、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兴纱厂需要棉花,就专门组织人员到解放区收棉花;纺出棉布后,再由政府收购。这样恢复生产和职工就业问题就都解决了。大兴纱厂重新投产不久,朱德总司令来厂视察,让工友们更加振奋。
  时值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纱厂工人们努力生产,大搞劳动竞赛,多纺纱、多织布,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淮海战役期间,大兴纱厂的棉布产量由原来的每月20多匹提高到了4500多匹。

 
发还资方:《人民日报》典型报道
  1949年武汉解放后,大兴纱厂董事会要求将工厂发还资方。根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对民族资本的政策,中央决定将石家庄大兴纱厂发还私营。发还过程经历了四个多月的协商,于1949年8月左右,在中央重工业部刘鼎部长领导下,在北京签订协议、办理移交手续。当时私方代表是大兴董事会驻天津办事处某董事,会谈进行得很顺利,当时《人民日报》除发表新闻之外,并附有记者商恺所写《发还大兴纱厂会谈旁听记》一文,报道了双方会谈纪实。
  《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华北人民政府保护民族工业 发还石市大兴纱厂 政府与资方代表正协商移交》长篇报道,着重介绍了为落实中央民族工商业政策——“坚决贯彻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尽一切可能用最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华北人民政府将经过石家庄市政府多方扶持恢复生产的大兴纱厂移交给私方经营的前后经过。

 
《人民日报》对大兴纱厂发还资方的报道

  大兴纱厂发还资方十分符合“城乡兼顾,劳资两利,尽快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政策。经《人民日报》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工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资本家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行保护、发展私营工商业政策上,是坚决认真的,因而促进了他们投资工商业的积极性。于是石家庄大兴纱厂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一个重要范例。
 
根据大兴纱厂工人事迹改编的话剧《红旗歌》,被誉为“第一个描写工人生产的剧本”,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图为演出该剧目的华北大学文工三团演职人员合影

公私合营:顺应时代潮流
  1953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兴纱厂顺应时代潮流,认为只有走公私合营的道路, 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向河北省工业厅提出公私合营的要求,得到高度重视,被列为第一批协商合营的工厂。
  1954年4月1日,大兴纱厂与地方国营和村纱厂、邯郸公私合营翔丰纱厂合并组成石家庄市公私合营大兴纺织厂。
  合营后的大兴纱厂,生产关系发生很大变化,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1954年与1950年比较,名牌产品“山鹿”布产量增加361%,棉纱产量增加363%,盈利增加554%。仅1954年就扩建新建厂房、职工宿舍1.2万平方米,纱锭增加到5万枚。
  “一五”期间,大兴纱厂更名为棉纺七厂,与这一时期陆续兴建的其他六家国营棉纺厂一起,继续为石家庄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