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绵右渠精神永流传|共和国与石家庄——王惠周

时间:2019-05-30 15:00:02文章来源:

  在石家庄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人工银河——井陉绵右渠。笔者来到晋冀交界的井陉县天长镇乏驴岭村,登上村北山坡,一道在绝壁上凿出的渠道沿着山崖盘旋而来,渠面约十米宽,渠水滚滚,绕山流淌。村民介绍说,这是绵右渠的总干渠,山下还有水电站。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绵右渠通水60周年。井陉是纯山区,太行山贯穿全境,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大旱之年,山泉断流,旱地绝收,村民往返几十里去挑水,山区人民渴望引绵河水浇灌旱地。县委、县人委(县政府)顺应民意,决策修渠,改变临水受旱局面。该渠从山西娘子关附近赵家岸接引绵河水入渠,因总干渠位于绵河右岸(南岸),故称绵右渠。1958年3月动工修建,至1960年3月,完成了总干渠和右干渠、左干渠等创建工程,全长84千米。这是华北最早建成的山区水利工程,当之无愧是“太行第一渠”,在北方山区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国家农业部发来贺电,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亲临剪彩。其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续建工程,从1970年冬至1977年4月,形成了绵右渠灌区体系,包括总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由大到小,流入村队的农田,总长4000余千米,可谓万里长渠。绵右渠水系随着河岸山势布局,成条带状顺河向下流延伸,共穿越300多座山头,跨越400多条沟谷,蜿蜒盘绕在千山万岭之中,灌溉十多万亩山地,几十万人受益。并推进了全县大中小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先后有十多个国家水利代表团来考察访问,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市县组团来参观学习。

  修建绵右渠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程。绵河两岸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势险峻,岩石非常坚硬,当地称“火钢岩”,工程极其艰难,以隧洞渡槽贯通。当时的钢钎大锤就是“盾构机”,荆条篮筐就是“集装箱”,扁担小车就是 “载重汽车”。几万村民军事化编制,大公社建团,小公社建营,大队建连,生产队建排、班、组,分工包段施工。队伍整齐出发,统一行动。他们顶风冒雪,住工棚山洞,吃着玉米面掺山药面干粮,喝着红萝卜片汤,腰间系粗绳索,爬上悬崖峭壁,抡锤打钎,火星飞溅,民工的虎口被震裂,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经常悬空作业,开山劈岭。凭着这种坚强的毅力,利用简单工具,凿通了近百个隧洞,其中三官山隧洞长达5568米。

 

 
  修建绵右渠是一项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创业壮举。一方面,依靠国家、省、地区和有关各县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立足依靠本地力量。村民自带工具,自理食宿。施工需要石灰、水泥、料石等建筑材料与火药、引芯等爆破材料,各村就地取材,在工地建起水泥厂、火药厂、石灰厂、荆编厂、铁厂、木厂等,生产石灰近万吨,水泥300余吨,料石14万立方米,自制引芯14万余根,自编抬筐、自锻锤、钎、凿、镐等工具78万件。抡锤打钎开山,肩扛驴驮运料。各社队靠编织运输等农副业自筹资金几百万元。先后劈开山峡17千米,征服了大官山、大楞山、百花山等险要山体。工地上有新婚夫妻,有父子上阵,母送子,妻送夫,兄妹争相去修渠,争先恐后,热火朝天。
 

 
  修建绵右渠是勇于奉献、英雄辈出的背水一战。排险英雄许黑狗被任命为台头连连长兼技术员,带领180名民工首战大楞山,会战冷栈山。他冒着生命危险打眼放炮,常人打钢钎用8磅锤,他用12磅大锤,悠锤准,甩锤狠,打眼快,哪里有险情出现在哪里,被称为“赛风钻”。他被评选为先进代表,进京参加群英会、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孙庄村女生产队长赵二孩,丈夫在施工中牺牲,她主动要求到修渠前线,她眼含热泪说,孩子他爹修绵右渠没有活着回来,我要继续去修渠。她把孩子托付给婆婆,扛起丈夫用过的铁锹,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先后有303人立功受奖,有109个单位被县委授予荣誉称号:“隧洞掘进先锋团” “优质快速施工营” “攻克险洞安全连”“青年掘进排”“铁姑娘石匠排”“女子打眼模范班”等。还有59名民工,因落石、塌方、哑炮爆炸等牺牲,他们大多正处在青壮年时期,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水利事业。
 

 
  绵右渠与红旗渠一脉相承。从地理位置来看,井陉和林州(县)同处于东经113°至114°,在太行山一线南北两端;两县都处于北纬38°线附近:井陉位于北纬37°42′至38°13′;林州(县)位于北纬35°41′—36°22′,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绵右渠通水后,1959年,林州(县)来取经;红旗渠建成后,1973年,井陉去学习。两县修渠都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扬,中央媒体报道、国家举办展览、拍摄记录片放映,国内外来宾考察。绵右渠、红旗渠是建设时期“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时代标记,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