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青春向党 不负韶华 ——石家庄党史中的青年英烈

时间:2022-05-11 09:48:04文章来源:石家庄日报

  百年前,中共二大召开前夕的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共青团”的前身。

  百年来,在石家庄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青年英杰、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青春和热血,以自己的奋不顾身践行初心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他们的青春  慷慨赴国难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旗帜走上街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国难当头,爱国青年用行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自此担起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时,参会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1年12月孙云鹏成为石家庄第一个共产党员,1922年下半年,建立了正太铁路中共党小组,孙云鹏任组长。同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太铁路总机器厂支部也随之成立。这是石家庄最早的共产党、青年团组织。

  高克谦——青年工运先锋

  1924年底,石家庄正定七中的5名进步青年学生在共产党员张兆丰、郝久亭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正定七中党支部,高克谦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七中党支部中任宣传委员。此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混乱,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声望日减,曹锟贿选的发生更是让国会名誉扫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号召召开国民会议。入党后的高克谦,立即投入到这场运动中,他同尹玉峰等奔走于各派势力和社会名流之间,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和协商工作,最终促成了“正定县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成立。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后,高克谦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正定各界沪案后援会,揭露帝国主义罪行。之后,他又带领正定群众赴石家庄参加石家庄各界沪案后援会成立大会。在现场,他不顾反动当局的阻挠,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会场群情激昂,“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军阀”的呼喊一浪高过一浪。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半年左右的时间里,高克谦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时他才不过19岁。石家庄各界沪案后援会议结束后,党组织决定将他留在石家庄工作,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在傅茂公(彭真)的直接领导下,高克谦等重新恢复了正太铁路总工会。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让法国资本家和奉系军阀十分不安。他们将高克谦视为“危险分子”,于1925年9月12日将他逮捕。在被关押的11天里,高克谦未向敌人吐露一丝线索。9月25日,高克谦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年仅19岁。高克谦用他短暂的一生,诠释了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谱写了青春的华丽乐章。

  陶希晋、朱琏——革命夫妻同抗战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三省,此后又步步紧逼,加紧对华北的争夺。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挺身而出,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1932年春天,24岁的陶希晋满怀抗日救国的一腔热血,带着23岁的妻子朱琏北上石家庄,到正太铁路局谋职,陶希晋在正太铁路局当了文书,朱琏则在正太铁路医院当了一名医生。此时正太铁路由国民党改组派王懋功任局长,在他的委派下,陶希晋和马次青(马庆昌)于1932年9月25日恢复了正太铁路工会。工会沿袭大革命时期我党领导工会的路线和方针,积极为工人谋福利。例如,动员正太铁路工人捐款10万元,购买正太号飞机一架,并捐了7000余元慰劳前线抗日将士,雪耻救国;为在“二七” 大罢工时被开除的孙云鹏、梁永富等30多名失业工人复了工。1933年,陶希晋组织部分知识分子和进步工人办了读书会,购买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书籍和报刊供大家阅读,为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935年9月,中共党员、朝鲜人刘汉平来到石家庄秘密发展党员。这年冬天,陶希晋夫妇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中共石家庄市委成立,陶希晋任市委书记。为了方便党组织开展活动,已在石家庄小有名气的朱琏毅然辞去了正太铁路医院医生的职务,在石家庄西横街开办了“朱琏诊所”,作为党组织的联络点。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市委创办《正言报》和《北风》,由陶希晋担任主编,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9月底逼近石家庄,根据中共平汉线省委指示,陶希晋带领市委成员和正太铁路部分党员100余人西上太行山,在山西阳泉成立正太铁路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后来发展到600多人,成为晋中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挂云山六壮士——为抗日殉国

  1940年9月初,井陉挂云山,我抗日英雄儿女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用他们的满腔热血、铮铮铁骨筑起了一道不朽长城。

  此时正值百团大战期间,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完成破袭正太铁路的任务后向腹地转移时,遭驻石日军重兵围堵。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平井获支队二大队三中队在李鸿山的带领下,到挂云山设伏牵制日军。一同前往的还有建屏县一区武委会妇女部长、共产党员吕秀兰带领的区小队,以及三峪、上庄两村的民兵、青抗先、少先队。

  经过勘察地形,李鸿山和吕秀兰决定由吕秀兰带领三中队一个机枪班、区小队及民兵守卫卧狼垴,李鸿山带两个排和三峪、上庄两村民兵把守主峰,扼住通往挂云山的通道。6日黎明,日军追至三峪、上庄,三中队故意鸣枪、吹号引诱敌人。日军误以为这是八路军主力,遂兵分5路围攻挂云山。此时挂云山周围的村庄已驻满了日军,总兵力约有三四千人。而坚守在山上的三中队、区小队不足200人,且武器装备简陋,弹药不足。但敌人连续的两次冲锋都被打了下去,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拖住敌人,消灭敌人。

  经过近一天激战,李鸿山和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已经完成,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吕秀兰毅然跳下悬崖,壮烈殉国。身后的青抗先队员康三堂、李书祥紧跟着跳了下去。接着,三中队炊事员刘贵子、负伤的三中队战士康英英、区公所助理员康二旦也跳下悬崖。牺牲时,吕秀兰22岁,康三堂15岁,李书祥16岁……

  曹火星——创作“颂党第一歌”

  1943年的一个夜晚,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19岁的平山青年曹火星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一盏小油灯下创作了一曲红色经典——《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时值抗战困难时期,国民政府在这一年3月出版了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书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针对这一论调,我党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针锋相对地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此时,正跟随群众剧社在堂上村开展抗日宣传的曹火星受《解放日报》社论启发,联系堂上村火热的抗战气氛,挥笔写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主题确定了,文思跃然纸上,他边写边唱,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修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

  之后,曹火星开始教村里的儿童团和群众唱,接着,这支歌很快就传遍了平西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随着时间流逝,这首歌的歌词曾多次变化,1943年歌词中的“坚持抗战六年多”,伴随抗战的节节胜利,被群众改为“七年多”“八年多”。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下,歌名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新”字堪称神来之笔,也让这首歌成为传世经典,被誉为“颂党第一歌”。

  他们的青春  为国家建设义无反顾

  高如意——深藏功名的渡江英雄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百万雄师过大江。30岁的渡江突击连尖刀班班长高如意带领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用钢盔、铁锹在江面上猛划猛冲。敌人炮弹在船舷旁边爆炸,有战士牺牲,他的左臂负伤,鲜血直流,高如意强忍伤痛,指挥战士机智勇敢地抢占滩头阵地,横扫沿岸之敌,荣立特等功,被评为“渡江特等战斗英雄”。其乘坐的“海州”号帆船被誉为“渡江第一船”。高如意被称为“渡江第一人”。

  1950年,他到北京出席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不久,高如意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下战功。1955年,立下赫赫战功的高如意谢绝了部队领导的好意,复员回到家乡行唐县上碑镇西北街村。之后,他又谢绝了当地民政部门安排的行政工作,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搬运工人。因为战场上负过伤,感觉身体使不上劲的他又辞去搬运工作回乡务农。十几年来,他从未讲起过自己的军旅生涯,更是不谈自己的战功,只是把17枚军功章收藏好,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生活着。当他隐瞒多年的功臣身份公开后,依然坚持做一个真正的农民:与土地、锄头为伴,耕耘不息。

  直到1997年,他家盖的还是粗布被子,住着复员时盖的三间土坯房。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政府添麻烦”。乡亲们不理解:“你当年打仗差点丢了命,立了那么大功,现在家里这么困难,为啥不找国家给你解决解决?”高如意回答说:“咱不能有了点功,就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咱不能因为自己困难,就去为国家添麻烦,伸手向国家要救济!”

  李狄三——解放阿里的“人民功臣”

  1950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3岁生日的当天,在党中央、毛主席“解放西藏”的战略部署下,时任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136名干部战士组成进藏先遣连,从新疆最南端的于田县普鲁村出发,担负起了“先行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李狄三和先遣连官兵一路翻越万古荒原,历经千难万险,于1950年的10月份,抵达阿里改则扎麻芒保。官兵们严格遵守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关心爱护群众,解放军得到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信任、支持和拥护。因贡献突出,先遣连被上级授予“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全连官兵各记大功一次。由于大雪封山,在进驻扎麻芒保的七个月时间里,他们断绝了所有给养。因高原环境恶劣,加之粮食、食盐短缺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李狄三和不少官兵患上了高原病,63名官兵长眠雪域高原。李狄三在军人大会上宣告:“先遣连只要剩下一个人,就要像钢针一样扎在阿里的大地上!”

  1951年5月28日,当大部队终于到达扎麻芒保与先遣连胜利会师时,躺在病床上的李狄三用尽最后力气,把笔记本交给带队领导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年仅37岁。相关部门追授李狄三“人民功臣”荣誉称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李狄三自1939年参军离开家乡无极后便一去不复返,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入藏前他给老家写过一封信,以后杳无音信。直到1960年家人通过左齐将军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文章《李狄三》后,才知道李狄三早已为国捐躯。

  张计发——上甘岭战役“英雄连长”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赞皇籍张计发作为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带着160多名战士投入到这场堪称抗美援朝战争最激烈、最残酷、最艰难的战斗之中。在第二阶段坑道战中,志愿军面临异常艰难的生存条件。敌人封锁着志愿军的坑道口,狭窄的坑道里缺粮无水,饿了就吃生高粱米,为了抢水张计发所在坑道有十几位战友付出了生命。

  为了将物资送往阵地,不少后勤运输人员牺牲在封锁线上。第15军紧急采购了8万斤苹果,但最终仅一个苹果送到了张计发所在的主坑道。就是这一个苹果,在7连每个人手中传了一圈,谁也不舍得吃。张计发只好用激将法:“这么多人,连一个苹果都消灭不掉,怎么打敌人?”说完,自己在苹果上咬了一点皮再传给其他人,8个人一点点分食了1个苹果。后来《一个苹果》这篇散文入选为小学课文。

  1956年12月1日,根据上甘岭战役改编的电影《上甘岭》上映,张连长的原型张计发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英雄连长”的称谓让他很不安,也总是拒绝:“我不是英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而说到自己,“我这辈子就是在替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替他们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仇锁贵——挡车工降伏“铁老虎”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怀揣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无数青年以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投身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潮中。

  在石家庄国棉二厂,不满20岁的年轻挡车工人仇锁贵萌生了要“做机器的主人”的想法。工厂对挡车工的技术要求是能熟练地驾驭使用各种布机,及时判断并排除各种故障。为了练好技术,掌握机器,仇锁贵下足了功夫。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不多,就用双眼观察螺丝是否松动,用双耳仔细听布机在运行中声音是否异常,用双手触摸螺丝是否松动。日复一日刻苦钻研,使他能够对一台布机上800多个部件的性能、故障等问题了如指掌。他总结出一套“预防为主,车停人到,眼看、耳听、手抚摩”的工作法和“掌握机器性能,做机器主人”的经验,把织布操作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套经验和工作方法作为全国基本织布工作法长期沿用,对提高纺织管理作出了贡献。他编著了《仇锁贵掌握织机性能工作法》一书,把预防经纬纱疵和预防机器故障结合成整体,推动了纺织行业运转操作工人全面掌握织布技术。纺织工业部和纺织总工会先后三次在石家庄联合举办来自全国技术能手参加的“仇锁贵先进经验”技术推广培训班。

  1959年10月,仇锁贵到北京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王德恒——沉绿湖舍己救人

  1984年2月15日,石家庄市动物园沉绿湖畔,28岁的王德恒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天,他原本正陪着父母、哥哥和姐姐在动物园游玩,忽然听到从公园西北角沉绿湖边传来急促的呼救声——一名小学生不慎陷入冰窟里。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王德恒顾不上脱掉身上厚厚的棉衣和大衣,就毫不犹豫地纵身跃上冰层。同时,来石家庄参观学习的浦照枫,也跳入了湖中。

  两个人匍匐前行,渐渐地爬到孩子的身边。突然,冰层断裂,他俩和孩子一起落入水中。就在冰层塌落的一刹那,王德恒伸出双手,奋力将孩子头部托起。当时的水深两三米,他和浦昭枫一边踩水一边托着孩子艰难地向岸边游去,落水的男孩在众人轮番肩扛下,最终获救上岸。但王德恒在冰冷的湖水中,被断冰划伤头额等处,筋疲力尽,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沉下水去……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学习的英雄和楷模。

  1984年,中宣部、团中央命名西安华山、太原迎泽湖、石家庄沉绿湖的3个见义勇为群体为“一山两湖”英雄群体。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在沉绿湖畔建立纪念碑加以纪念。以王德恒为首的英雄群体事迹,永远闪耀在沉绿湖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省会青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中国的青年一代,为国家和民族奋不顾身地冲锋和拼搏,始终未变。用青春建设“母亲河”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群体,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增光添彩的青年志愿者……当青春遇上新时代,需要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勇敢地接下民族复兴伟业的接力棒,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唱响一曲曲青春凯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作者:刘一江  赵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