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育红学校:有一种感情历久弥新|共和国与石家庄

时间:2019-06-13 10:26:26文章来源:

1976年7月28日凌晨,7.8级的大地震瞬间将睡梦中的唐山变成废墟。24.2万人遇难,4200多个孩子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为安置这些孤儿,国家想了很多办法。石家庄市育红学校就是在当时紧急、危难时刻为接收孤儿筹建的。8年后,完成历史使命。
 

孤儿的新家:育红学校临危受命
 

1976年8月27日,时任石市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的董玉国突然接到市教育局通知:“明天交接工作,后天到工人政治学校报到,负责孤儿学校筹建!”当时,正是暑期。担任谈村小学教导处主任的曾淑华也接到通知,要她参与石家庄育红学校的筹备工作。
 

曾淑华196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师范学校并留校工作,1963年来到石家庄工作,1976参与组建石家庄育红学校,任学校教导处主任,主管孤儿生活。
 

石家庄市档案馆资料记载:8月24日,市委接到省里通知后,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校址问题。最终选择位于长征街的工人政校,后石家庄市第二幼儿园也搬了出去,将校舍全部让给育红学校。8月29日,以董玉国为首的学校领导小组开始工作,先后从171个单位调了260多名教职员工,包括教课老师、生活老师和后勤人员。
 

最伤心的事:见到第一批唐山孤儿
 

“9月8日11时许,孩子们到了。146名身高不等的孩子下了车,衣服凌乱,神情茫然,有的嗓子哑着。还有的大的牵小的,孩子们胸前或胳膊上有小纱布条,纱布条上有名字、辖区,比如‘路南区’等。”曾淑华说,本来还有欢迎词,可看到这一群孤儿,大家难过得什么都说不出来。老师们都哭了,来迎接的市领导也落泪了。
 

“当时学校专门嘱咐,见了孩子,谁都不许哭。”曾淑华说,在队伍中,有仨孩子是包裹着被大人抱在怀里的,看起来六七个月大,这仨孩子没名字也没布条。
 


 

◇当年的地震孤儿“党氏三姐妹”和石家庄育红学校党总支书记董玉国
 

当天吃了午饭,孩子们被统一送到市一招洗澡,理发。新华服装厂的师傅们为孩子们挨个量身体,量完后,服装厂彻夜赶制衣服。
 

当年,石家庄市民是30%的细粮,70%的粗粮配给,育红学校的孩子们是100%的细粮供应。
 

1976年9月28日,第二批183名孤儿来到育红学校。29日,第三批153人也来了。1982年春节前,105名孤儿从邢台育红院来到石家庄,陆陆续续育红学校共接收了650名地震孤儿。

 

老师:尽心照顾孤儿,顾不上自家娃
 

曾淑华现在都记得,第一晚,在老师们安排下孩子们进宿舍睡觉。一个七八岁小姑娘叫小芹,哭着就不进宿舍,说怕,怕砸核桃仁儿(脑袋)。
 

“我只好把她领到办公室,说,孩子不害怕啊,今天老师陪你睡,明天咱们回宿舍睡,好不好。”曾淑华说,那天晚上她陪着小琴睡在了办公室。
 

9月8日当晚,所有的老师们都没回家。在育红工作的8年里,曾淑华每天早来晚走,晚上十点前没回过家,“我顾不上自己的仨孩子,就嘱咐大的给俩小的做饭。”曾淑华说,育红学校的老师们一直到当年元旦大家都没有歇过礼拜天。1976年曾淑华36岁,是3个孩子的妈妈,大的13岁,小的才6岁。
 


 

 
 

育红的孩子们在唐山还有亲戚以及父母的单位,每年放暑假孩子们都要浩浩荡荡坐火车回家度假,老师们统一接送。1981年,曾淑华送孩子们回唐山过暑假,当时,只有党育苗没有亲戚、也无父母单位来接,苗苗就哭开了。曾淑华哄好她把她带回自己老家。回石的路上,曾淑华路过天津回娘家探母,苗苗跟着去了“姥姥家”。
 

“苗苗后来参军、结婚了,生孩子时打电话告诉我,老妈你当姥姥了。”说起孩子们生活工作的喜人变化,曾老师的喜悦掩饰不住。
 

珍贵:有种感情历久弥新
 

1976年刘曙光老师27岁,有个8个月大的女儿。为了工作,刘老师把女儿托付给父母。刘老师主要教初中语文,她和另一个尚在产假中的刘俊芹老师常给保育班的婴儿们喂奶,和红红她们结下深厚感情。回到家,常常女儿就没奶吃了,就吃些糊糊。“红红出国前一天晚上,非要和我睡,可最后还是去了生活老师家,那晚真该陪孩子。”回忆往昔,刘老师这样说。
 

张占修老师当年教美术,负责宣传。他一直认真保存着那8年里记录着育红学校孩子们成长的照片。朱保湘老师是初中的班主任,当年育红学校的校牌是朱老师写的,当时班上有56个孩子,平均十几岁。“孩子们经历了沉重的创伤。”朱老师说,8年的时间,师生间结下深厚感情。
 

时光飞逝,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受到唐山儿女们的热情邀请,曾淑华、刘曙光、张占修、朱保湘等十几位原育红学校老师,来到唐山。“一见面,孩子们抱着我们哭,喊我们老爸老妈。”刘曙光说,那年自己一下子当了姥姥、奶奶,孤儿们都有了各自的幸福家庭。
 

回忆起8年时光,很多孩子流泪表示,为人父母了,愈发感到当年老爸老妈们不易。“老爸、老爸,当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这么叫,我心里暖暖的,特别感慨。”朱保湘这样说。
 

 你知道吗
 

1977年2月,育红第一批孩子或参军,或走上工作岗位。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陆续走上社会。1984年,政府考虑到育红学校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同年5月10日,省政府签发了建立石家庄幼师的批复,原育红学校大部分教师留在幼师,育红精神传承下来。1995年12月,地震时3岁,在育红生活8年,又在唐山市福利院生活11年的孤儿王安走向社会。至此唐山大地震留下的4200多名孤儿全部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