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

时间:2023-09-15 10:53:36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理论创新点:一是将“两个结合”上升到必由之路的高度;二是对“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系统论述,并突出强调了实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论把握,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时代性贡献,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出原创性贡献。

  “第二个结合”原创性贡献的内在机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历史,“第二个结合”重要观点的形成与发展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重要理论成果。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恩格斯在分析美国工人运动时曾强调,当马克思主义进入美国时,“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传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也是不断“脱下它的外国服装”、穿戴上中华民族自己民族服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实践和理论上创新突破的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深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关于“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原创性论断。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系统论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提出“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些重大理论创新不断开创“第二个结合”的新境界,推动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系列重要论述有着严密的内在机理,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与实践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结果、意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回答了“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彼此契合,正因为相互契合才能够有机结合。第二,回答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形象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具体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回答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加坚实深厚的文化根基;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让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巩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相互融通,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原创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什么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中华文明发展到现代,为什么没有断流枯萎,反而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一伟大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百年来,我们党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的深刻认识,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文化主动和自觉精神,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两个结合”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展现了我们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传统基因。

  体现了“三个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新高度”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第二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第一,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我们之所以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第二,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第二个结合”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逻辑必然,更是我们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只有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第三,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下,“第二个结合”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血脉内在贯通、相互融通,推动着我们自觉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原创性贡献的实践指向

  提供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方法。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沃土,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为一体,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是指导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着眼于“怎么看”和“怎么办”,推动其贯穿文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覆盖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领域、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各方面,推动其从立场观点方法上成为扎根中国大地、指导伟大实践的思想路线、战略举措、文化心态、制度形态及建设机制。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通过守正创新指导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着力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从这三方面着力。第一,以“第二个结合”推进核心思想理念的现代转化。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在新征程上,我们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进行补充、拓展及完善,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第二,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在新征程上,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第三,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在新征程上,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推进中华人文精神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通过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学术等,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等转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

  (作者:王维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9月1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