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王耀南:为中央工委搬迁选址西柏坡

时间:2024-07-05 14:40:23文章来源:

  1947年春,我得知中央工委近期要迁到晋察冀的消息。我从蔚县到达阜平城南庄军区机关不久,便协助王世英副参谋长做发展军区工兵工作的计划。

  4月初的一天,我正和王世英副参谋长争论工兵编制问题,司令部一位参谋叫我们去肖克副司令员处,说首长找我们。我们以为是关于工兵编制的问题,便赶紧备好材料赶往肖克办公室。

  当我们赶到肖副司令员办公室,推门一看,聂司令员、薄政委等首长都在。我以为首长们开会,便准备退出来,等首长们开完会再来汇报。聂司令员看我们刚进来就要走,便说道:“王耀南,你们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走啊?”

  我说:“首长在开会,我们怕影响你们的工作。”

  薄一波政委说:“哪有那么多规矩呀?再说我们现在开会就是等你们二位来汇报。”

  我感到很奇怪,军分区和旅的工兵编制问题,用不着军区首长过问,首长们怎么这么重视这项工作呢?

  这时王副参谋长问道:“让我们汇报什么问题呀?”

  聂司令员示意我们坐下,并让公务员给我们倒水。

  待我们落座后,肖克副司令员便说道:“毛主席决定中央工委准备转移到华北来。”

  聂司令员插了一句话说:“党中央也有可能要过来哟。”

  肖副司令员接着说:“王耀南,你这个活地图可要发挥些作用呀。中央工委住在什么地方你可要好好参谋参谋。”

  滹沱河两岸是晋察冀根据地最富饶的地方。尤其是平山县和建屏县临近滹沱河两岸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东有灵寿县的山隘,西有盂县的峡谷为屏障。若中央工委住在这里,在盂县和灵寿县各放上一个团的兵力,敌人出动一个整编师的兵力来攻,我军只要顶上几个小时,中央工委的同志便可从容撤进根据地腹地。这里距河北中部重镇石门仅40余公里,交通极其方便。

  我军一旦攻克石门,北至北平,南到汉口,东出山东极为便利。四分区管辖的地域里,老百姓有句俗话说:“阜平不富,平山不贫。”这就是讲我们四分区的平山是个好地方。其实平山县滹沱河以北,除南甸、岗南、两河较大较好以外,好地方都在滹沱河以南。我认为滹沱河以南地区不应考虑。此地区紧邻井陉, 一旦敌人来攻,恰逢洪水期,机关撤退被动,而且这些村落交通过于便利,不利于警戒。

  建屏县的西柏坡比较理想。西柏坡村位于建屏县东部,滹沱河北岸一个山窝窝里。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后便是一道比一道高的山,利于机关撤回根据地腹地。西柏坡村里的老百姓习惯种树,房前屋后普遍栽枣树、柿子树、香椿树。这些树木和山坡上的核桃树及山上的松柏树,河边的杨柳树连成一片,便把整个村庄遮进树荫之中,便于防空和隐蔽。这一带比较富裕,家家几乎都有多余住房。较大机关进驻比较方便。村子里还有不少空地,可以盖房子。山坡比较陡,可以挖窑洞。总之扩建不困难。村子周围的地形比较高,可以挖防空洞。河滩地还可以修飞机场。

  我把这些情况向首长们做了汇报。聂司令讲:“什么地方不能设营,一定要向工委首长解释清楚,首长们会尊重我们的意见。至于选什么点设营,我们只建议,仅供首长们参考。首长们具体选在什么地方,工委会全盘考虑的。”

  聂司令员转过身来对薄政委说道:“一波同志,你是否和肖副司令员他们一起去看看,另外也让王副参谋长他们去看看我们选的点。”薄政委和肖副司令员根据军区党委和晋察冀中央局的意见率领我们前往勘察选点。

  4月26日,中央工委首长在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刘澜涛陪同下,到达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当时军区聂司令员、肖副司令员正在平山县封城村指挥正太战役。

  5月3日,少奇同志和朱总司令到达封城。我被聂司令员从 前线召回。我很久没见到少奇同志和朱总司令了。这次在封城见到两位首长非常高兴。朱老总要我带他的秘书潘开文和卫士长齐明臣同志前往勘察选点。

  罗瑞卿交代我说:“中央的意见是放在平山县,你们这次勘察重点放在平山县。”我向朱老总和罗瑞卿行过礼后,便带潘秘书和齐明臣骑马上路了。

  我们先到寿阳县看了寿阳通往平山的峡路隘口。我向他们介绍了保卫措施,然后沿滹沱河西行。我向他们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在滹沱河以南设营的理由。

  潘秘书说:“我们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要靠你们多指点。你们长期在这一带打仗、工作,对地形、社情、民风、民俗很熟。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

  我说:“我们在基层工作,不了解工委设营意图。请你们多看几个点,尽可能给工委选一处理想驻地。”我们沿滹沱河详细踏勘了沿岸村庄。潘秘书看得很细,并做了记录。

  当到达平山县和建屏县交界处时,我提醒潘秘书说:“前面就是建屏县了。”

  潘秘书说:“王主任,你把建屏的情况跟我说说。”

  我告诉潘秘书说:“1938年6月,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同志在平山县小觉镇因病去世,为了纪念周司令员,设置了建屏县。”

  潘秘书说:“对、对、对,建屏是在这一带牺牲的。我看到过报告。我们得到建屏墓上去看看。”

  我建议潘秘书到西柏坡看看。我没领他们进村,而是领他们爬上西柏坡以东的山上。我们从山上向西看去,潘秘书连声说好。他们在山顶上仔细的绘制了西柏坡村的地图。我帮他们做了一些更正,然后我们下山进入村庄,认真进行核对。

  我们在西柏坡村勘察之后,又看了建屏县西部和盂县东部的山路。我向潘秘书介绍了建屏设防预想,便返回封城村。潘秘书向朱老总和少奇同志做了详细的汇报之后,首长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派人去西柏坡一带看看再定。

  以后聂司令员、肖副司令员、薄政委、安子文、刘澜涛、廖鲁言、罗瑞卿等首长,先后亲往西柏坡视察。定点之后军区工兵室具体负责修复原房屋、增盖新房及挖防空洞等工程施工指导任务。安子文部长亲自把中央党校的学员和教员调往西柏坡参加施工。

  工程量最大的当数挖防空洞。中央直属机关几百号人,挖防空洞起码要能容下三四百人。那么,防空洞长度应在200公尺以上。我认为开四个口比较好。

  大家在现场反复看了几次,认为开六个口最理想。这样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但是我认为应从不影响防空、防护结构,抗力好、工程量少为原则。

  肖副司令决定先开通再说。为了减小知秘面,作业人员尽可能少。有些密室和密室通道,可以由中央警卫团来搞。因为主要工程都搞完了,在坑道里挖几个窑洞,这点儿工作他们都搞得了,工作量也不大。

  我爬到山顶,找准掘进开口位置,使防空洞的主要部位和重要部位尽可能靠近中部,这样防护层厚度最大。勘察结束,我从军区工兵营抽调80个人,经政治部批准,进驻西柏坡村。

  我命令首先挖滹沱河南岸车库窑洞。这些窑洞比一般住人的要宽和深一些,而且间距也比一般窑洞距离大。战士们都经过保密教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虽然他们觉得奇怪,但是没人七嘴八舌说二话,只几天工夫就挖好了。

  车库挖好后,开始挖防空洞。战士们以两个口同时掘进,幅员1.6公尺乘 0.6公尺,然后再扩大。我让工程师和技术员们必须盯死在防空洞里。他们有简单的测量仪器,工兵战士们已经受过简易测量训练,掌握防空洞的水平和方向已不是什么困难了。

  技术员们下到主巷道导通,便于通风。主巷道在挖掘时,我告诉他们尽可能减小幅员。挖了几十公尺后,工程师跑来说:“主任,通风问题没法解决,战士们在坑道内非常憋气。”

  我说:“尽快开两个口子。先打通两个交叉坑道,然后再往里挖,这样通风问题就解决了。”我接着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你们跟了我那么多年,要多动脑子。”

  我要通军区的电话,要求尽快调来发电机,解决坑道照明问题。

  坑道掘进,战士们越往里挖,出土越困难。出土量大不说,路越走越远,拖筐挑担劳动强度太大。战士们用独轮车运土,坑道就必须扩大幅员。不早导通,通风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导通是重中之重。

  我告诉工程师把挖出来的土就堆在坑道里,只要能进去人就行。坑道口附近的土可以请西柏坡的民兵们来运,只让他们知道两个口,挖出来的土填在山坡边的雨裂沟里。这样可以防止雨裂沟水土流失,从而保护坑道的防护厚度。

  5月底防空洞导通。西柏坡村的房屋修缮工作也基本完成。6月初,战士们正在扩挖防空洞,朱老总、少奇同志率中央工作委员会部分干部到西柏坡。我陪同首长们一起视察。首长们不休 息,就开始检查西柏坡村的情况。我认为在村后的山上鸟瞰西柏坡全景最能说明问题。

  但一出发,我立刻意识到我的建议不妥,因为朱老总、董必武同志都是60多岁的老年人了。我马上建议还是在图上介绍情况为好,朱老总明白了我的意思,他说:“我们这把骨头硬着呢!雪山、草地都走过来了,这小小的山包算得了什么?”

  董必武同志拿着拐杖敲着地说:“王耀南,快点走,再不走我可要打人了。”

  我赶快在前面领路。首长们登上西柏坡村后的山上,看周围的地形,连声称赞。董必武同志用手摸着胡子说:“这么好的风景,你不让我们看看,是何居心哪。”

  少奇同志笑着说:“想让我们当官僚主义呀!”首长们听后都开怀大笑起来。

  第二天,我领着首长们视察防空洞,有些保密的做法也向首长们作了汇报。少奇同志说:“保密工作非常重要,各级干部都要重视。”

  我讲防空洞的扩挖要求,朱总司令员命令中央工作委员会的警卫部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施工。对于坑道的开口问题,少奇同志说:“要按技术要求办,不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留两个保密口就行了。”施工部队在中央警卫部队的配合下,防空洞主体工程很快就完工了。防空洞总长约232公尺。中央驻地工程按文件要求于6月底完工。

  西柏坡飞机场的预选场地在村西几里以外,首长们也去看过了,都比较满意。为了保密,暂不动工,待需要时再建。本来在西柏坡后山就可以看清那是一片开阔地,朱老总也敲定了,可首长们还是要去亲自看。这种过细的工作作风确实对我们教育很大。

  7月初,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村。西柏坡村从此成为中央指挥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总指挥部所在地,永远载入史册。

 
(来源:《王耀南回忆录》)